zh-tw
  • zh-tw
  • en

《輔仁社會研究》第五期

第五期 主題為「兩岸華人利他精神及行善行為」是從 2014 年 4 月社會科學院由 NPO 學程主辦的第五屆社會思想學術研討會中,收錄了其中幾篇改寫後的精彩論文,成為本期的內容,以饗讀者。

第一篇 為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張榮富教授及張淑華碩士的論述。其引用經濟學者Frank (1988) 的論證模式,在囚犯困境的賽局報酬結構中,以演化賽局模型加入辯識成本因素,模擬分析利他者與偽善者的人口比例(長期穩定均衡點)。結果顯示弔詭的是雖然加強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信念,即當減低了指認偽善的成本會增加社會福祉(利他者與偽善者的福祉),但是卻會減低了社會正義,偽善者的福祉會高於真正利他者的福祉,而使社會陷入了兩難的困境,這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

第二篇 為台大哲學系漢傳佛學研究室博士後張梅雅研究員的論文。她探討晚唐、五代至宋初的敦煌僧尼與社邑組織之間的關係。結論為利人利己的社邑活動與菩薩思想相關聯,亦可看到佛教進入中國社會後對中國傳統民間組織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也可以反應出一種由民間發起、以特定的群體與事件為救助的對象與目標的宗教慈善救助類型。

第三篇 為輔大社工系郭登聰副教授對非營利組織利他精神與行善行為的檢視與思考。他指出有若干的財團法人基金會成立的目的偏向成為財團企業做為避稅的工具。而有些承接政府委託案的社團法人或財團法人則是以政府提供的服務做為本身組織牟利和發展的手段工具,當然更有非營利組織隸屬於政治屬性,其運作的方式和內涵更是唯其政治目的發揮。郭教授揭露這些現象,藉此省察非營利組織存在的真正精神。

最後一篇 為輔大社工系顧美俐副教授及劉一龍助理教授的評估研究。研究對象為天主教新竹教區的邊緣青少年服務中心,採取量化與質化之混合研究。量化方法為整理機構民國 93至 101 年底個案紀錄,結果發現青少年的年齡偏低、家庭結構不完整或有多重困境未能獲得愛與關懷,都是中輟生,被學校或同儕所放棄。「復甦陪伴」採長期協助,如學習自我整理方式,讓少年生活向穩定。質化方法則訪談工作人員與服務個案,結果認為中心社工和其他單位不同,這個以天主教神學理念為基礎的福音化社會工作方式,採用全人關懷,希望這個處遇方式能成為當今社會工作的參考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