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tw
  • zh-tw
  • en

《輔仁社會研究》第三期

第三期 主題為「社會關懷」是從 2012 年 4 月社會科學院由宗教系主辦的第三屆天主教社會思想學術研討會中,收錄了其中幾篇改寫後的精彩論文,再加上兩篇宗教意涵深厚的自投稿為本期的內容。

第一篇 為宗教系黃懷秋教授的「饒申布士:社會福音的先鋒」,由介紹這位社會福音者的神學教導,帶出當代基督徒該如何看待自己的社會責任,展開了宗教與社會關懷的主題。

第二篇 為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USA), Gerald Mckenny 教授的「障礙與連帶的倫理學」,論文中 Dr. Mckenny 根據 Deborah Creamer 與 Karl Barth 兩位神學家的立論,提出另一新觀點來看待disability。主張人的才幹與能力存在一個能力與限制的連續體(continuum)上,有殘障與無殘障之間並無類型上的差異。人類生命的美好不是在於連續體中所座落的位置,而是因其座落的地方所有的作為。也因而融合了醫療模式與社會模式對殘障的看法,是一篇很重要且具啟發性的論述。

第三篇「台灣宗教管理研究中之宗教文化創意產業課題的發展面向」為健行科技大學林湘義教授之研究,林教授從台灣的宗教管理切入,探索宗教文化創意產業在宗教使命等方面的發展。在做了文獻分析後,提出結論,包括:如何達成宗教使命,而不致流於宗教商品化,宗教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成果的多元化及不可模糊宗教神聖性,以及對跨宗教與管理人才的需求等方面的歸納分析,是一篇對後續研究者很有幫助的論文。

第四篇「失業單親爸爸生命敘事中的男性社會處境探究與再認識」為東吳大學社工系王行教授對失業單親父親生命故事之敘事研究,本文詮釋了弱勢者的處境,結論出「被排除與放逐,冒險與成就,犯錯與磨難,承受與犧牲」是男人在敘說中建構的自我意義,進而反思社會福利與救助體系該如何看待這些失業又失婚,而等待協助的弱勢男人。

第五篇「符號資本與信息意義操作對信息傳播效果的影響:法輪功個案例示」為一篇論述的稿件,是社會系退休的張漢音教授對法輪功的研究,他的重點是在探討李洪志如何通過建構符號資本以及操作法輪功 (尤其是法輪大法) 在大眾心目中的意義想像,去引導大眾信其所言為真,進而引導他們信仰法輪大法。